據米內網零售藥店終端數據顯示,2015年289個地級以上城市零售化學藥規模為942億元,22個重點城市的市場規模約占37.8%,達356億元。2013~2015年22個重點城市合計的零售藥店化學藥規模均在3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率從2014年的3.99%跌至2015年的2.69%(見圖1)。
01 北上廣規模遙遙領先,醫改試點城市增速突圍
2015年22個重點城市零售化學藥市場中,北上廣的規模遙遙領先,均在30億元以上,緊隨其后的是深圳和武漢。
從2013~2015年的復合增長率上看,南昌和揚州由于城市規模小,其化學藥市場規模亦呈現兩位數的增長,其它城市的兩年復合增長率均是個位數的波動(見圖2)。
2015年我國在安徽、福建、江蘇和青海4個省份啟動深化醫改綜合試點工作,在所有參與改革的公立醫院采取了破除以藥補醫,取消藥品加成,合理提高醫療服務價格等相應政策。作為江蘇省省會的南京,經濟比較發達、居民支付能力較強,人口密度較高,在政策利好的影響下,南京零售化學藥2013~2015年復合增長率高于重點城市零售化學藥的增長率,成長性較好。
02 政策利好,慢病藥物表現突出
在零售藥品市場中,呼吸系統用藥、消化系統及代謝藥和心血管系統藥物是最主要的三大品類。2015年《重點城市零售藥店化學藥終端競爭格局》最暢銷藥品品種TOP10的累計銷售規模為67.7億元,累計市場份額為19.0%,其中以慢病領域藥品居多。消化系統及代謝藥位居榜首,心血管系統藥物占據3個席位,生殖泌尿系統和性激素類藥物和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各占2個席位。
2015年TOP10品種中,有8個品種連續兩年的銷售額均呈正增長,成長性較好,TOP10品種連續兩年的增長率均高于整個化學藥的增長率,呈現強者恒強的局面。從兩年的增長率來看,大部分品種的增幅有所放緩,這與整體大環境的增速表現較為一致。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西地那非,兩年的增長率均在30%左右,在原研品種專利過期及國產仿制藥進入市場的情況下,兩者攜手把“蛋糕”做得更大。
目前,人口老齡化對藥品零售市場的影響逐漸明顯,隨著醫改的逐步推進,慢病領域用藥需求會從醫院轉移至零售藥店,零售終端相關藥品的潛在需求將會更大。
03 外企從醫院轉戰零售,壟斷前十,競爭激烈
藥品市場中體量大、消費水平較高的一二線城市一直是外資企業布局的重點,外企憑借其原研水平及強大的學術推廣能力獲得了醫生和消費者的青睞。
數據顯示,2015年銷售規模TOP10企業均是外資企業,累計銷售規模為121.5億元,累計市場份額為34.2%。其中,銷售規模達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拜耳、輝瑞&惠氏、諾華、阿斯利康(見表2)。
近兩年,外資企業的兼并重組、業務的剝離及收購和裁員消息此起彼伏,從近兩年TOP10外企化學藥規模增長率來看,2015年的增長率均在10%以下,特別是禮來,其2015年的規模呈現出較大的負增長。隨著醫改政策的持續推進,外資企業在醫院終端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將大打折扣,因而紛紛轉戰零售藥品市場,今后這一市場的競爭或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