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事情的嚴重性來看,后果與影響并不大。海正藥業環保部門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上述環保問題確實被查出,公司已在進行整改。因從性質來說并不屬于嚴重違法現象,預計罰款數額不會很高。
但也反映了海正藥業在內部管理的細節上仍需改進,也暴露出了公司的自大。
不可否認,海正藥業這幾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尤其是海正藥業產品出口比例較大,在環保方面不單要面對國內有關部門的檢查,國外的客戶也對環保有較高要求,公司一直以來也引以為傲。
目前,海正藥業已經完美實現從大宗原料藥到特色原料藥的轉變,并且積極探索產業升級之路,利好不斷。
但我們從其污染歷史、產業轉移的實施以及該公司對于此次環保部門的處理態度來看,海正藥業的環保觀念并不深入,更看重的還是利潤。從這一點而言,其社會責任值得推敲。
不可否認,海正藥業的環保難題也是中國原料藥生產企業的行業性問題。
制藥行業是國家進行化學耗氧量、氨氮排放監管的重點行業之一。據統計,制藥工業占全國工業總產值不到1.7%,而污水排放量卻占到2%。其中,又以原料藥的生產污染問題最為嚴峻。
據悉,中國可生產1500多種化學原料藥,產能達200多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1/5以上。而中國制藥企業在全球分工中相對處于低端,向歐美、日本和印度制藥企業提供原料藥。
在我國原料藥工業高速發展過程中,不少企業都存在原材料投入量大、產出比低、環境污染嚴重,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規模上的快速上升。這與原料藥生產的固有特性分不開:原料藥生產往往有十幾步反應,使用原材料種類高達三四十種,從而產生大量的“三廢”,廢物成分復雜,污染危害嚴重。
國家已經加大了監管整治的力度。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是當前國家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改變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是轉型的需要。
環保部官方網站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現,2011年1-4季度,環保部對來自各省級環保部門提供的總共82家企業出具了環保核查意見,所屬行業多是化工、制藥、機械制造、有色金屬以及煤炭等。這無疑說明,醫藥、化工、生物制藥等行業的污染較為嚴重,國家對這些行業的環境污染檢測將會加大。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大部分制藥企業污染治理都有差距,需要掛牌督辦的制藥企業遠不止10家,因此環保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和長期的過程。
據中國醫藥(600056)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于明德介紹,未來5年,藥企的環保壓力會越來越大,2013年,國家有關部門有可能提前出臺新的環保、排放要求,企業必須對此充分重視。
在此情況下,專家認為,環保壓力促進我國制藥產業的結構調整、工藝提升乃至生產創新。
作為上市公司作為行業的龍頭海正藥業,顯然需要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行動